作者:付满
自古以来,许多人谈蛇色变,那么“恐蛇症”是如何产生的呢?
在远古时期,许多生物都能对当时的人类造成巨大伤害,拥有毒液的蛇也不例外。蛇与人类甚至人类的祖先相伴了数百万年之久,对于这种致命生物的恐惧,大部分已经刻进了基因里。“恐蛇症”人群在看见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颤抖和尖叫,甚至出现眩晕恶心等生理反应。据统计,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对蛇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和恐惧。
坡普竹叶青,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付满摄
现如今,有超过3000种蛇生活在地球上。从沙漠到高原,从雨林到草原,从沼泽到海洋,甚至在乡村和城市里,蛇类的活动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生态系统。其中,大约600种蛇是有毒的,其中约200种是真正可以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或致死的。
许多人害怕蛇,但大部分蛇其实都是害羞胆小的。人类对它们来说太巨大了,它们会本能地避开这样的危险。大部分蛇类并不会主动追击人类,人类被蛇咬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。
一是人类踏入了蛇的领地和攻击范围,出于防卫目的蛇会出击伤人,这是较为常见的蛇咬原因。蛇多为伏击型猎手,它们会利用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体色。在做农活或者踏入一片草丛时,很容易遭到蛇的防卫式伏击。因为蛇很早就感知到人类了,甚至可能已经发出了警告,但是人类往往难以注意到这样的信号。
原矛头蝮,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 付满摄
另一种情况发生在人们试图捕捉或逗弄蛇时。很多人会低估蛇的力量和速度,在野外如果遇到一条蛇拦住了去路,可以等它自主消失在你的视野中再通过,或者绕开而行。当你目送蛇自行远去的时候,蛇并不会突然回头追击人类,它们只想尽快远离如此庞大的动物,逃回属于它们的狭小空间。
一些蛇类对栖息环境并不敏感,诸如黑眉锦蛇会追随老鼠的脚步,来到居民楼附近栖息;短尾蝮这类毒蛇仅仅依靠水田就能很好地活着。由此可见,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与蛇相遇并不偶然。
蛇固然会对人类造成威胁,但需要指出的是,蛇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。
部分蛇类在一些地区缺乏大型掠食动物的情况下,甚至充当了该地区的顶级掠食者。在消灭鼠类的过程中,蛇也在无意间消灭了这些鼠类所携带的细菌和病毒,诸如鼠疫之类的疾病,以及老鼠身上携带莱姆病等疾病的虱子和蜱虫,起到了传染病防控的功效。与此同时,蛇也是其它大型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,例如蛇雕和部分大型鹭类。
粉链蛇,海南尖峰岭 付满摄
研究表明,蛇类对植被的扩散和传播也有着积极作用。由于蛇是严格的食肉动物,它们不能消化种子中的纤维素和其它成分,故当蛇吃下胃容物里有植物种子的猎物时,经过跋涉,蛇更有可能在距离其起源植物较远的地方排泄种子,使植被得到扩散和迁移。
天生的恐惧也许无法根治,不需要加以嘲笑和讥讽。但对于缺乏认识的未知事物产生的排斥和恐惧,实际上可以通过受众本人的自发了解从而缓解。在这个过程中,媒体有义务也有能力进行科学引导,改变蛇在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。对于蛇类等野生动物的科普,出于“恐蛇”心理,有部分平台和媒体避而不谈甚至封禁限流,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。疏胜于堵,只有实事求是,将科学的知识带给大众,才能避免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。
翠青蛇,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 付满摄
蛇和许多物种一样,诞生于遥远的史前时期,先于人类几千万年出现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,其演化本身就是一部史诗。并非所有物种都是惹人怜爱的,有些物种生来就拥有摄人心魄的狂野,这个星球也正因为并非完全定式,才显得如此多姿多彩,生机盎然。我们讨论蛇,并非要求所有人都接受或喜欢这一物种,而是希望,在下次见到这些“邪魅”邻居时,我们可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,毕竟它们的家园也叫地球。
玉斑锦蛇,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 付满摄
小贴士
避免蛇咬的注意事项:
①温暖的季节是蛇类活动的高发期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,惊蛰以后气温逐渐回升开始,到入秋后短暂的高温天气,都是蛇类比较活跃的时间段。在这样的季节里,尽量减少无防护去草丛、树林、荒野里的次数。
②路遇无法辨识的蛇类即目送其远去,或者绕道而行,不要试图杀死或捕捉它们,肢体离蛇越近,则危险越大。蛇类会自己离开或盘在原地不动,人只需离开就好。
③家中进蛇是夏季常见的情况。如遇到家中有一条无法辨识的蛇,建议第一时间拨打119,请消防人员进行处理。不要自己上手捕捉蛇类,即便是无毒蛇,它们的口腔里也有锋利的刀刃状牙齿,很容易咬伤流血。